全球光伏网的统计数据显示,从品牌来看,尚德电力在美市场份额最大,为18.3%;其次为天合光能,占13.6%;此外,英利绿色能源也占有7.3%的份额。
“如美国采取高税率政策,中国光伏产品通往美国的道路就基本堵死了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分析,“而在美国建设工厂等措施也难以规避,毕竟美国的人工、电力、土地等成本远高于大陆,在美国建厂生产出来的产品,难有竞争力。”
实际上,尽管目前来看美国市场上所需组件以中国厂商供应为主,但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,美国光伏市场本身具有较强的排外性。
从全球市场来看,除了实行FIT(补贴电价全额收购)补贴的许多国家之外,还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补贴制市场和少数平价上网市场。
“我们在美国市场中努力了三四年,还是觉得美国对于外国投资者没有保障。”天华阳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维利说,“而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美国市场的发展。”
他介绍,在美国做光伏电站项目因为没有固定电价,每个项目都需要跟电力公司谈购电协议(PPA),合同期限通常为20年,在合同有效期间电力公司从光伏项目开发商处购电,并且有时会附带一些辅助性服务。
在补贴发放上,美国采用退税补贴制,“假如说你申请到1度电0.3毛钱的补贴,政府不是直接给你钱,而是要你用原来的应缴税款来冲抵,多数中国企业在美国是不交税的,那你怎么玩?只有在当地找‘税务投资者伙伴’。”
也就是说,当地的“税务投资者伙伴”将应缴税款支付给电站项目开发商,但前提是中国的项目开发商不能做控股股东,同时需要“税务投资者伙伴”全程参与。
“最麻烦的是,要保证最终的收益还需要去市场上出售绿电指标,给需缴纳环保费的发电企业,但是因为市场价格是变动的,没有人愿意跟你签长期的购买协议,都是每年一签,非常耗精力。”苏维利说。
“阴谋家”SolarWorld现身?
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诉,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。
但正是这家摇着双反大旗的公司,近日却被爆料其通过在亚洲代工企业生产的组件,在德国参与竞标时,以0.59欧元/瓦(DDU,即未完税交货)的低价打败了三家来自中国的企业。
据了解,参与这个总量为10兆瓦项目投标的三家公司分别为阿特斯、晶科能源和海润光伏,但却因为SolarWorld打着madeinGermany的廉价组件败北。
“0.59DDU?我可以说脏话么?”一位业内人士在获知此消息时说。他认为,真正的德国制造不可能这么便宜,“SolarWorld的诚信有问题。”
所谓DDU,是指卖方将备好的货物,在进口国指定的地点交付,而且须承担货物运至指定地点的一切费用和风险(不包括关税、捐税及进口时应支付的其他官方费用),另外须卖方应承担办理海关手续的费用和风险。